279 乾隆:若保不住这龙椅, 要天下何用?砸了,毁了,卖了都无所谓_大清话事人
笔趣阁 > 大清话事人 > 279 乾隆:若保不住这龙椅, 要天下何用?砸了,毁了,卖了都无所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279 乾隆:若保不住这龙椅, 要天下何用?砸了,毁了,卖了都无所谓

  第280章乾隆:若保不住这龙椅,要天下何用?砸了,毁了,卖了都无所谓

  再向前走,就是船坞了。

  有2艘船架在上头。

  “这又是哪一道工序?”

  老蒯立马解释:

  “王爷请看,左边这艘在进行缝隙填补。石灰、桐油、麻三种材料炮制而成的油灰,用特殊工具敲击,最终嵌入缝隙当中。”

  “这样就不漏?”

  “两年没问题。后面陆续会有缝隙出现轻微渗漏,再次用油灰嵌入即可。”

  “右边这艘?”

  “这艘缝隙已经填补完成,正在进行最后一步――刷漆。需要刷4遍。”

  施恩,是为了笼络人心,发挥出更佳的主观能动性。

  江南造船厂是李郁的一块心病。

  一句话:

  以爱新觉罗氏之集大成的巅峰统治艺术,若无外力影响,或许真的可以创纪录打破“王朝不超三百年”的魔咒。

  老蒯仔细看了一遍,点点头:

  “这个吊床的设计,倒是不错。”

  因为科技造福的是庶民,颠覆的却是皇权!

  ……

  问道:

  技术之花的绽放,需要自由和金钱的浇灌。

  老蒯惊喜,连忙离开桌子。

  ……

  爱新觉罗们信奉的是:

  若保不住这龙椅,要这天下何用?砸了,毁了,卖了都无所谓。

  两人刷漆的位置高度一致,就好似猫的后脚总能踩到前脚的脚印。目的是防止刷漆过程中有遗漏。

  人,是环境的产物。

  李郁既然来了,就干脆给个甜枣。

  “乃是一艘武装商船安妮宝贝号的全套图纸,包括详细尺寸。你借鉴一下他们的船体,取长补短。”

  “看出什么了?”

  一人在前刷,一人紧跟其后。

  “本王准备成立一个造船署,你任署长,你选二三得力子侄徒弟任副手。”

  “船底前尖后圆。”

  “王爷,这是?”

  ……

  有清一代,科技被欧洲全面超越碾压,不是说3亿子民当中没有聪明人。

  ……

  李郁捂着鼻子,稍微退后了一些。

  “千古一帝们”什么都懂,甚至是某些领域的内行,但他们极端仇视恐惧科技。

  “船体的上半部侧舷不是垂直面。而是从下往上逐渐往里收,有点意思。”

  单膝跪地:

  而是“科学家苗子们”都在啃窝头、拉纤、蹲站笼,被留着大辫子的奴才们羞辱的入地无门。

  “是的。气味有点大,需要熬制很久。还要在中午太阳最好的时候刷漆,夏季尤佳。”

  两名刷漆工各拎着一小木桶油漆,在船侧忙活。

  “谢王爷恩典。”

  “蒯署长,我给你画了龙门吊的图纸,想来是有用的。”

  “是桐油吧?”

  一番巡视结束,

  李郁以及众人对于造船流程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。

  他亲手交给了老蒯一份图纸。

  “老蒯,日后谁能接你的班?”

  大清朝不需要万有引力、蒸汽机、电磁波,大清朝只需要马刀、奴才、大辫子。

  “王爷的意思是?”

  “船的重心更稳,破浪更合理,可利用空间更大。”

  李郁笑道:

  李郁微笑,抽出了一张稿纸。

  形状原理类似后世的龙门吊,动力是不可能的,纯靠人力和滑轮组。

  “你慢慢看,以内行的眼光修改一下,然后拿去西山铁厂找他们制造。”

  “谢王爷。”

  造船署的成立是一个信号。

  意味着技术匠人的地位上升,可以和士子、武官们并列。

  一个行业的地位高低就看是否能和权力挂钩。

  欧洲的商人、发明家、文学家们地位崇高,实际上也是基于这个道理。

  成功的商人们可以进入议会,优秀的发明家可以获得贵族头衔,文学家们甚至可以成为皇室的座上宾。

  背后的意味也是这两个字:权力!

  ……

  没有合理的激励,人就没有动力。

  违背人性的大政都是无法长久的。

  或许可以推行一时,但终究会像冰刀一样,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融化消失。

  离开金山卫,李郁换乘了一艘内河平底船。

  驶入内河水道,直接上溯至太湖。

  一路上风平浪静,风景如画。

  为了视察自己的地盘,李郁干脆令人搬来了一张椅子坐在船头。

  通过千里镜观察沿河的村庄、道路、稻田。

  半个时辰后,李郁再次回到舱内看书。

  王府人人皆知,王爷一般不看正经书。府中24史都不全,仅有一套《宋史》。所以《宋史》是王爷唯一看的正经书。

  ……

  途经青浦县时,前知府黄文运上船奏报工作。

  他这段时间的职责是:水利和农田灌溉。但没有明确官身,身份略尴尬。

  “下官拜见王爷。”

  “免礼,坐吧。”

  黄文运小心的坐了半边椅子,掏出十几张纸。

  “这是下官的工作简报。”

  李郁放下手里的《宋史》,开始一张张的翻看。

  黄文运是个能吏,能从贫寒学子做到一方大员的没有笨人。

  图纸上,

  毛笔绘制的府县灌溉水系图。

  凡是他疏浚过的,凡是新开挖的,都用不同颜料的水粉描过,旁边还有小字简介。

  李郁满意的点点头,

  江南不缺水,但大动脉不缺水,不代表毛细血管不缺水。

  “下官深刻琢磨体会了王爷的良苦用心。打通最后1里路,充分发动了各村闲置劳力,以奖励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,成功发动沿渠百姓积极参与。”

  ……

  李郁愣了一下。

  这话怎么听着忒耳熟?

  “奖励和自愿相结合,是什么模式?”

  “回王爷,开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。下官只是和他们一讲,他们就热烈响应,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钱。”

  “如此说来,百姓们的觉悟很高啊。”

  “是啊,是啊。”

  李郁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,正如他看史书的一贯观点:历史,宜粗不宜细

  差不多就得了,别踏马的细致考究。

  细起来的后果很严重。

  能从文字之间挖出一头大象来,把房顶给撑爆了。

  又翻过一张纸,李郁觉得眼熟。

  问道:

  “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河道吧?”

  “对,下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东太内河水道,东海――太湖。”

  ……

  “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。这条水道早晚要成为黄金水道,不能太小气。”

  黄文运眼珠子一转,就猜到了几分。

  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水道?

  王爷肯定是要开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贸。

  海、河联运,货物在金山卫集散。物产丰富、腹地安全,河网密集。妙,妙啊。

  不过他没有吭声,

  目前身份尴尬,莫要学杨修。世间太聪明的人,容易夭寿。

  不过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让家人在金山卫买点地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khnc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skhn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